发布时间:2024-10-16 19:05:26 浏览:
文学与传播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1976年学校初创之时设立的中文系。2016年7 月,学校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整合,合并原文学与新闻学院和文化与传媒学院组建而成文学与传播学院。整合后的文学与传播学院将文学与传播、古典与创意、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中文学科的现代传播,强化现代传播学科的文化根基,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学院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6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为省级一流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拥有省级“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广播电视学为校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学院拥有省级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影视传播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承担有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20余门省、校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
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博士12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1人,校学术带头人6人、学术骨干4人、教学名师5人。“语言与文化课程群”教学团队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校级科研项目60余项,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教材等30余部,获省、校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70余人次。
办学40多年来,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著名的学者、教师、作家、新闻记者、编导、主持人和企业家等,其中谭力、田雁宁、张建华等校友成为享誉全国的“巴山作家群”的中坚,学院被誉为“作家和传媒人的摇篮”。
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6年马列德育教研室,历经“两课”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14年9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学校直属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班子成员4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党委副书记、院长1名,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名,副院长1名。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达州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2020年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6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2人,博士16人,硕博士教师比例超过90%。拥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2名、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3名、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2名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办公场地2000余平米,包括办公室8间、会议室2间、资料室1间、学术交流中心1间、专业培训教室1间、博士教授工作室2间。书籍3万余册。依托川东北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建有故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稳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15个,已组织3万余名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研修。建有“巴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网络资源库。
学院始终坚持扎根老区,铸魂育人,服务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思路,秉持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将川陕革命老区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持续长期开展研究,让红色成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切实提高师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单独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模式的多方协同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机制。编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和资料20余部。分专题开设“红色历史与文化大讲堂”课程,惠及学生20000余人次,实现红色育人“横到边”和“纵到底”。打造“巴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库,资源库分为“红遍青山”“红军将帅”“红心向党”“红色传承”“红歌嘹亮”“红舞飞扬”“红娃视界”等版块,已有资源27000个,互动总量超亿次,校园网络空间始终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是学校下设的合署办公的二级学院。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学校“四圆同心”办学思路和“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知政明德、崇实尚公”为院训,以“一知(知伦理礼仪)、二守(守纪、守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四会(会想、会说、会写、会干)”为育人理念,按照创建硕士点的基本要求,构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过程、建立评价体系”密切配合、整体联动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等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1000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现有专职教师35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博士9人(含在读3人)。有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科研骨干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7人,具有硕博士学位超过90%。
现有管理学、法学、历史学3个学科门类,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行政管理、知识产权4个本科专业。
拥有1个四川省知识产权培训(四川文理学院)基地,1个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达州市党风廉政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有关领导和达州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10余份;荣获市厅级以上30余项,其中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
办学以来,学院先后培养4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位居全校前列。其中,各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都保持在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20%以上,始终位列全校前茅。
外国语学院创办于1976年,是四川文理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现开办有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三个本科专业,开设有俄、日、韩等第二外语课程;有省级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级语言实验室15个、同声传译实验室2个、高级CAT笔译室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8个;现有教职工76人,聘有名誉院长和学术院长各1名,外籍教师5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教授8人,副教授22人,博士和在读博士9人,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10人、留学归国学者32人、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2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项,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教改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自编教材8部、出版学术专(译)著9部、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
学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坚持“四圆同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坚持“五四三”人才培养模式,即倡导“五大结合”:外语基础与多学科协同相结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语言文化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经典学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四种能力”:重语言基础,培养双语表达能力;厚人文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强应用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拓国际视野,培养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三个去向”:继续深造留学升研、中小英语教育教学、服务国家政治经济贸易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从事中小学教学、翻译、商务、旅游、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
学院先后获得2015-2017年度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学院、2017年度学校五四红旗团总支、2017年度四川省五四红旗团总支、2017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等荣誉称号,入选2021年新时代四川省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样板支部培育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于2016年6月,其前身为始建于2002年的教育科学技术系和建于2007年的初等教育系于2014年1月合并成立的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7人,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6人,硕士及在读硕士3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人。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等4个本科专业,有小学教育专科专业。
教师教育学院在推进专业内涵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各专业都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实验(训)室,有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特殊教育实验室、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手工制作室、舞蹈练功房、琴房、画室等。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是校级重点实验室。为满足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学院还建立了24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在分段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学院确立了心理学类专业以“培养‘心理咨询师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特色,特殊教育专业以“校校结合,共育实践创新型教师”为特色;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小学师资为特色;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幼儿师资及管理者为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师教育学院一直以来狠抓专业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凝练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师范技能,毕业生思想素质好,专业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教师教育学院规章制度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四川省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校级“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党支部”、“优秀五四团总支”等荣誉称号。学生在近3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荣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11项;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有6项作品获奖。
财经管理学院是2016年学校资源整合新设立的二级学院。财经管理学院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财经管理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秉承学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和“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践行学校“三心四能五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四化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学校着力推进“质量提升、学科引领、科技创新、队伍培育、开放合作、环境建设”六大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诚信文化建设为品牌,以学生成才为根本,走质量立院的发展道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是落实“12345”规划,即围绕一个目标:培养“信、济、敏、能”四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塑造“诚信、济世、敏学、尚能”的特色财经文化;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构建三个课堂联动机制,落实以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校园社团活动、以学科竞赛及文化活动为第二课堂,以走向社会顶岗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三课堂的整体联动;二是构建三类实践互促机制,落实课程实验、专业实训、综合实践三类实践活动互相促进;培育三大特色:留学生教育塑窗口、诚信文化基地建设跃层次、职业技能大赛创品牌;打造“四支团队”:着力培育和塑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型研究团队、服务型管理团队、协作型实践指导团队;强化五大保障:抓好党的建设,激发发展活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岗位职责、增强执行能力;培育财经文化、强化思想引领;整合社会资源、拓展事业平台。经过5至10年拼搏,力争把财经管理学院建设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管理类、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10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36人。省级辅导员名师1人、达州市高端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人、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学生1633人、国外留学生30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大都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或研究机构。财经管理学院设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审计学4个专业教研室,开发建设有《政治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5门校级精品资源开发课程,建设有校级科研平台2个——区域经济研究所和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形成科研创新团队1个——川渝鄂陕结合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研究团队,形成校级教学团队1个——财务与会计教学团队。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10余部。
财经管理学院专业设置贴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财经管理学院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财经管理学院的转型发展永远在路上。
数学学院创建于1976年,与学校同龄。现已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成果突出,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教师48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硕博士4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获教育基金奖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 主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0多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省级科研项目5项,获市、厅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在国内外高级别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0多篇。
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宗旨。笃行“秉德乐数,探渊索珠”的院训,秉承“重基础,强应用,突技能,抓创新”的办学理念,以省级教学团队为依托,已建成数学建模、应用统计,金融数学、数学实验4个校级实验室。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教改项目2项。学生多次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等比赛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160多项。四十多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5000多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已有500多名硕士,100多名博士及博士后。近四年学生考研率达25%,就业率达90%以上。84届毕业学生田青春、袁小平现分别执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87届毕业学生唐继德曾任重庆市南川中学校长,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江和朱总理的接见。2011届毕业生王成祥博士后出站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成为重师“博望学者”青年拔尖人才,2013届毕业生李建波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就职于重庆邮电大学。
目前,学院已开启跨越式发展新征程,数学学院将紧抓国家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战略机遇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以饱满的激情,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努力把学院建成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社会服务重要承载地、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智能制造学院是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州市人民政府、重庆机器人学会三方按照“政府主导、校企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共建,由原计算机学院和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整合而成。学院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9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理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5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69人,陆续培养了留学生35人。
在学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引领下,智能制造学院坚持“强基础、重操作、跟前沿、培养综合素质”和“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团结协作、服务师生、保障质量”,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一流课程项目1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项目2项,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10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4项,市厅级项目148项,累计获得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件,实用新型专利65件,软件著作权115件。获达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达州市技术创新奖1项。
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用融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天荣北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宾普什集团、步步高教育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9个,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立项建设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申办智能制造类专业,围绕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进行专业建设;重点瞄准机器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数控、3D打印等智能制造等相关技术,逐步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科学研究特色。
为适应国家和四川省新兴战略需求,按照与达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协议,四川文理学院整合学科资源,于2023年10月成立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学院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5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留学生29人。
在学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引领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坚持“数智融合、协同创新”的院训,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一流课程项目1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项目2项,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10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承担省部级项目14项,市厅级项目148项,累计获得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件,实用新型专利65件,软件著作权115件。获达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达州市技术创新奖1项。
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用融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百度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9个,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立项建设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将坚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要的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向全国同类高校一流学院迈进。
化学化工学院前身系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始建于1981年,是川东北地区化学、化工、环保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经四十年发展,化学化工学院已成为四川文理学院师资力量较强、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8人占比53%,博士(含在读)19人占比36%。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达州英才计划科技菁英人才和教学骨干共10人,有硕士生导师1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5人,聘有3名院士和13名客座教授。
学院依托达州能源化工、新材料和资源环境等重点产业,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水质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西南唯一。2012年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2021年“资源与环境”学科获学校首批重点学科立项建设。
学院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流发展,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地方化学、化工、环保及相关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是学校根据专业学科发展需要于2016年7月组建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合署二级学院。学院秉承学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和“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坚持“四圆同心、四化一体”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学院现开设有工程造价(本科)、土木工程(本科)、酒店管理(本科)、工程管理(本科)、城乡规划(本科)、旅游管理(专科)六个应用型专业。
现有专兼职教职工59人,其中20%的教职工具有高级职称,90%以上的教职工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60%的教职工是具有行业背景和执业资格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拥有注册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安全评价师、注册咨询师、规划师、导游证、酒店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学科竞赛,本院学生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与创新竞赛”、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中、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多个项目的一等奖、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等多个专业奖项的优异成绩。
学院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才立院、质量兴院”的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音乐与演艺学院始建于1976年。现已成为四川省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和较强办学实力的高等音乐、舞蹈艺术应用型人才培育基地。是培养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专业演员、基层社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活动管理人才的摇篮。
现拥有音乐教学楼建筑面积8000㎡,教学用钢琴122台,90万的音乐会演奏钢琴1台,其他三角钢琴2台,60人建制管乐团1个,配备有功能较为完善的音乐厅(500座)、多媒体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排练厅、电脑音乐制作实训室、录音棚、综艺实训室、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室、琴房、音乐广场等教学实训场所。
音乐与演艺学院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6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27人,硕士以上学位44人,有国家高级化妆师、灯光音响师等双师型教师9人。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近百人次,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30余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10余部。
学院坚持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与南充市歌舞剧院、达州市第一小学等20余个单位签订了合作育人协议,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音乐艺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获国家级奖46人,省级奖500余人。
美术学院创办于1977年,现有专兼职教师82人,教辅人员13人,其中客座教授4人,正副教授31人,讲师26人,硕士和博士65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人,省级美术家协会员35人。美术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美术学(师范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以及美术教育专科专业,面向全国11个省市(四川、重庆、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宁夏)招生,现有学生1440人。教师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成果丰硕。现有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有美术学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和美术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有《版画》《油画》《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8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项;近年来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6项,市厅级课题20余项;教师作品有30余件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上展出。学生作品在中国大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7件、二等奖6件;在全省大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28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5件。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和意大利米兰ACME美术学院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项目,持续深化与意大利威利斯美术学院“4+2”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
目前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线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5个,省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项目1个,省级卓越工程计划项目2个。
现有各类教职工近1100人,外籍教师5人,其中专任教师83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