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2 09:30:15 浏览:
一候“鹰乃祭鸟”,到了初秋,鹰开始捕猎鸟类,但鹰捕获猎物之后,不是马上就吃,而是码放在一边,就像在祭祀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字面意思是说“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也就是说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但并不是所有谷物开始成熟,而是特指“五谷之首”的稷的成熟。
处暑秋色,秋光清浅,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忍不住思念起远方的人。“盈盈醉眼横秋水,淡淡蛾眉抹远山”,当你望着一池秋水,秋水也如一汪明眸,凝视你浅浅的心事。
暑气渐退,秋雨带着渴望已久的清凉而至。初秋的雨,不再以“势”夺人,沾惹了草木的情绪,似有无言的述说。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骤雨打荷叶,滴滴点点滴滴,总有一种听觉上的美,怪不得李商隐要“留得残荷听雨声”。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切成片,用牙签戳起一块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润,也可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帮助。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浙江沿海每当此时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处暑该如何养生?谨记以下这些要点:
处暑过后,容易出现“秋乏”“秋燥”。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还要注重早睡早起、适当午睡,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民间有句老话:“处暑寒来”。处暑后,早晚温差增大,如果对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适应,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所谓“多事之秋”。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少用空调;在晚上睡觉时,建议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处暑时节,养生重点要从防暑降温慢慢转移到防寒保暖上来。其中,尤其要注重肚脐的保暖。肚脐没有太多脂肪,充满神经末梢,寒邪之气易从脐侵入体内,进入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统,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多种疾病。因此,护脐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处暑后要勤开窗通风,除了让空气流通外,还可以让秋天的肃杀之气驱走暑湿。
秋燥易伤人体津液,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津液,防止日后因津气亏虚而患病。建议多吃点葡萄、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刺激之品,尽量少吃寒凉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
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一些生津润燥、增酸补气的药膳美食。处暑后,早晨起来容易感觉口干、咽干,可以喝点淡盐水,可润肠胃、通大便;晚上可以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并可补充多种微量元素。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云南网、“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