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31 04:42:07 浏览:
2012年2月27日,浙江经视《相对论》正式开播。有别于传统的读报类节目,这是一档深入解读焦点话题的新闻评论节目。其突出的特点是,有别于“意见领袖”我说你听的灌输式话语,强化了主持人与评论员之间的问答和交锋。在每周一到周五10点档的半个小时里,考量着我(主持人)和评论员对新闻时效和话题延展拿捏的功力。
10个月之后,《茅莹的新闻周报》悄然而生。人,人性,人情,人文,加之以女性的视角,让《新闻周报》从开播的第一天起,就有了独特的新闻质感。
从《相对论》到《新闻周报》,一年多高强度的新闻实践,让我对电视新闻评论有了真切的体会。在我看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其核心的三要素,即:价值观、识别度和主持人。
在自媒体崛起的时代,电视作为大众主流媒体,如何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提供有水准的价值判断,既是职责所在,也是生存之道。梁晓声说:媒体是社会的“复眼”。那么新闻评论,便是媒体的复眼。从《相对论》的“善意、理性、建设性”,到《新闻周报》的“小女人情感、大时代情怀”,在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立之初,就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已故的媒体人陈虻有一个关于“坐标系”的理念,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思维的“坐标系”,认为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强调由此出发,找到独特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
以《新闻周报》为例,这个坐标系就非常明确:第一个坐标,就是“人”的坐标,不管看待什么事情,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用“小女人的情感”,以尊重为起点去认知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平等地、平和地给予“同情之理解”。第二个坐标,就是“时代”的坐标,把每一个新闻都放到社会变迁的大视角下去观察和辨析,用“大时代的情怀”,寻找和思考新闻当事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包容地、客观地给出观点,而不是迎合和宣泄情绪。
比如,今年2月中旬的一周,有一条微博特别火:在四川成都,“@家居曹老师”发微博说自己丢了一条宠物狗,请网友帮忙找,酬劳是成都市区的一套房子,现在价值50多万元,如果等到拆迁价值超过100万元。在40多万次转发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上学了,找狗去”、“不编程了,找狗去”的排队调侃,我们也看到了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人之间最常见的口水仗,质疑“一只狗怎么就能值一套房”,质疑发帖人是不是在炒作。
可是这些,都不是《新闻周报》评论关注的焦点。因为曹老师在微博中说:他儿子6岁进体校,30出头他就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空巢老人。今年他已经60岁,再过几天就退休了。他与太太生活在一起,孩子不在身边,所以丢失的那条狗对他们格外重要。
节目里,我们将目光锁定在空巢上。我们聊到了空巢老人的寂寞;聊到了孩子闯四方的父母的空虚;聊到了家庭的分离,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副产品,是时代进程中的无奈选择;聊到了在时代巨轮还将滚滚向前的明天,以及当前普遍“421”人口结构的阵型下,空巢,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未来……
撇去调侃戏谑质疑,看到温情悲伤必然,这就是新闻评论对个人的“同情之理解”,对群体的“大时代情怀”。
与平面媒体的评论相比,识别度,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强大优势。电视丰富的音画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新闻评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在栏目化运作的当下,要让节目从纷杂的收视中脱颖而出,必须创造出一种鲜明的叙述模式,并且辅之以可识别的影像模式,才能在新闻评论中真正发挥电视的识别度优势。
首先,就是要塑造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电视语言。浙江经视的老牌电视评论《舒口水》,一句“洗洗睡了”说了四年,成为识别度很高的标签。《相对论》开播不久,特约评论员章丰先生在每个话题后的“一句话”总结,也一直被观众津津乐道。相比之下,更典型的当属央视当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既清晰地传达了栏目的价值观,又因为王刚在三弦配乐下极具识别度的配音,成为承载节目品牌的经典之作。提炼和传播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电视语言,强化评论的识别系统,无论是《相对论》还是《新闻周报》,都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其次是要优化评论节目的结构化段落。电视是流媒体,属于典型的线性传播,相比报刊评论的平面阅读,信息到达有其劣势,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评论节目的结构和段落。
电视通常一个段落只能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传递两个以上的信息,观众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是密度,或者说是节奏。在电视评论的推进过程中,要有一种判断,有一种控制力,要研究观众听完这个段落后,是不是很累了,他能不能把前面得到的信息在这里完全消化,需不需要帮助他梳理一下,归纳一下,然后再往前走。为此,除了设计话题的个数、详略,除了运用合理的提要、VCR、连线之外,《新闻周报》还采用了话题“标签”的做法,一方面引导观众掌握评论话题的关键词,另一方面有利于铺展和收敛评论语言。国内的新闻评论节目,如央视的《新闻周刊》,往往还会运用“人物”、“声音”、“事件”等板块来结构布局。《新闻周报》考虑到节目只有半小时的时长,强化了开场板块的结构化设计,用2分钟左右的一段“这一周……”综述,干净利落、情绪鲜明对节目进行了导入;而如何设计结构化的收尾段落,是《新闻周报》下一步的研发任务。
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背后,是一个团队,这是给“主持人”加上引号的理由。一个对节目价值观和识别系统有着高度自觉和共识的团队,是节目的灵魂。因此,以下对“主持人“的描述,也是对节目生产团队的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对“主持人”的最大挑战,是从“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跨越。因为说新闻的时候,“主持人”就有了一个“我”的内涵:我怎么看待这条新闻,我知道什么,我会告诉你什么,我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本质上体现出一种新闻个性化的态度,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对于新闻事件有态度、有观点、有判断、有好奇心的这样一个角色。如果这种感觉找不到,只是在那里花拳绣腿地比划,这个节目,也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评论节目。
现在,去掉“主持人“的引号,还原到镜头前的那个主持人,她仍然承载了新闻评论节目最集中的诉求。由于新闻评论节目总体偏于静态,30分钟,一两张面孔,一两个声音,节目的成败尤其依赖于主持人的表现力。表现力的背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播音技巧,更多的是对主持人“内心戏”的考验。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既是最重要的节目识别符号,更是节目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要真正学会“说新闻”,我以为播音技巧的调整在其次,关键是知识结构和思维个性的养成。业界公认:优秀的主持人与平庸的主持人,最大的差异是思维的个性,是他是否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反应。而这种对新闻的态度,实质上是个人价值观的外化。这需要人生阅历、历史眼光和理论工具的支撑,需要从大量的阅读、访问、思考和写作中得来,其它,便再无抵达的捷径。(作者:浙江广电集团浙江经视主持人)
欧洲多国洪灾辽宁舰内部曝光地下水水质监测交警背妹子过积水中缅天然气管道贯通基德退役解密中央巡视组官员外甥女任副县长村民哄抢货物郭树清当选山东省长储备粮搞商业经营官员调粮补仓骗费德勒 无缘法网四强“刷女”神器吉林大火 门反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