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外眼看中国:开放的十九大 自信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4-10-05 14:46:35    浏览:

  :五年举行一次的党代会传递出的信号和动向,历来都是外国媒体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对于这些来说,今年的党代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

  央视记者 朱慧容:从人民大会堂东门进入,有一条200米长的通道,正常步速,两分钟可以走完,但对于一些代表来说,今年这条通道他们要走上几十分钟,因为今年这条通道叫做“党代表通道”,在这里,中外记者可以向党代表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

  英国广播公司 弗兰克:我很高兴能来这儿,能从中了解信息非常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

  对于这样的宽松和开放,很多记者在开始报名时,就感受到了:约访代表只要在网上做申请就可以完成,新闻中心的首页,三个醒目位置都是约访代表的通道,很多国外媒体都扩大了采访队伍。

  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主编 刘悦:有几位同事从香港、新加坡过来,我们第一就是要确保人手够多。

  彭博社的资深记者魏凯,正在整理采访文稿,看到记者,特意戴上了他的报道证件。

  彭博新闻社北京分社 魏凯: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采访中国各地方的代表。

  根据十九大新闻中心提供的数据,3068名报道记者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达到1818人,比国内记者还多。 就在记者准备结束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彭博社一场直播报道。

  央视记者 朱慧容:现在这位做直播的是彭博社的记者,今天上午,商务部发布了最新的数据,所以他正在做解读。

  这样的直播在彭博社非常普遍,一有重大消息,各大部委会第一时间召开发布会,报名流程也不复杂,所以外国媒体,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彭博新闻社大中华区主编 刘悦: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各个省市的新闻,比如说,贵州大数据的项目,会对贵州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

  信息的开放让境外记者多了了解中国的渠道,也让更多的中国智慧成为解决他们国家问题的方法。几天前,为了让更多地获得中国发展的详细情况,外国媒体们开始了“中国调研行”。在北京新机场,瑞士记者米乐,还有了额外的收获。

  瑞士《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 米乐:我们尝试在德国首都柏林建一个新机场,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很高兴在这里找到答案。

  央视记者 朱慧容:会上到会下,我问过很多外国媒体同行,这几天的采访感受,他们大部分都告诉我两个字,宽松。报名条件的宽松,采访环境的宽松,都能让这些国外同行们更好的完成各自的采访任务,而这宽松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大国自信,中国也正在用这样的自信,告诉世界,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